日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进一步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促进消费专题会议,共有31个单位参加会议,足可以看出对消费的重视。
当前,消费形势稳中承压。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文化旅游、商贸流通是促进消费工作的重要领域,会议认为,消费潜力仍有待深挖,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突破。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增加制度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5.7%。相比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看,收入和消费都在放缓。应该说,可能与经济增长放缓有关。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我国消费增长近几年有所放缓。由于2015年以来房价过快上涨,导致家庭部门债务增加,抑制了消费能力。中国人民大学以家庭债务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计算杠杆率,得出的结论是,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家庭债务/家庭可支配收入)高达110.9%,超过美国家庭部门的108.1%的杠杆率水平。
目前已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很大程度上着眼于商品消费,比如《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提到了汽车消费、家电消费以及改善物流与商业设施,刺激商品销售。事实上,在现有的消费支出结构中,服务业消费占据了大头,而其中住房、医疗与教育就占了近5成的比重,如果再加上交通通信以及其他服务业支出,比例就更大。
以2018年为例,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6.2%,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9.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2.16%。那么,在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刺激商品消费其实是事倍功半。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是,降低住房、医疗和教育的支出比重,人们才会省下钱来用于其他消费支出,但现实是,这三个领域的支出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汇丰银行、海尔消费金融、融360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消费主力的90后群体负债率很高,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2019中国“90后”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报告》则显示,超5成90后将消费金融用于网购,满足超前消费。90后群体除了居住(主要是租金)外,医疗、教育等家庭支出很少,但已经属于透支消费群体,考虑到他们未来成家,日常消费将会下降。中年群体主要承担住房、医疗与教育消费支出,也限制了他们的其他消费能力。
可以看出,只有尽快降低住房、医疗与教育的支出比重,才能释放社会主要消费力。否则,单靠各种价格优惠推销过剩产能下的商品,是很难实现目标的。
比如,房价(房租)水平远远超过了年轻人可承受的水平,政府应该增加大城市住房供给,逐步降低房价(房租)。如果鼓励生育(需要更大居住空间),那更要在住房方面作出努力。在教育领域,应该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范围,因为私立学前教育的支出甚至比居住成本都高。此外,全国应该尽快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增至12年。在医疗方面,应该鼓励学生报考医疗专业,减免学费,大幅增加医生供给。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重,医疗需求将更多,而供给短缺可能更严重。
消费增长与家庭债务率水平以及可支配收入增长息息相关,至少目前来看,家庭部门的杠杆率还在增长,而收入水平随着GDP增速放缓而放缓,这些都不利于扩大消费。虽然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制度供给——是关键,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消费支出的能力。
因此,政府可以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或者,至少抑制居民在这些领域不断增长的支出比例,抑制其价格过快上涨。